![]() |
|
|
您當前的位置 : 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>> 杏林文苑 >> 醫(yī)林聊齋 |
中藥方名趣談 |
2024年06月14日 |
于鐵成
把幾種中藥配合起來,中醫(yī)叫做“方劑”。方指醫(yī)方,《隋書·經(jīng)籍志》:“醫(yī)方者,所以除疾疢保性命之術(shù)者也?!?劑,古作齊,指調(diào)劑?!稘h書·藝文志》:“調(diào)百藥齊,和之所宜?!睆墓诺浇裰嗅t(yī)的方劑有幾十萬首,每首方劑都有自己的名稱。理想的方名乃是對該方劑精煉的說明和提示,有些方名一目了然,有些方名 寓意深刻,有的則怪誕離奇,掌握它的規(guī)律,就能對該成藥的主要藥物、特點及功效等做高度的概括,便于醫(yī)生患者運用。
東漢張仲景所著的《傷寒雜病論》,其中所載的方劑不僅療效明確而且方名也很有意思?!秱摗分械牟簧俜阶記]有另起方名,而是直接用方劑的藥物組成命名,如“麻杏石甘湯”,就是由由麻黃、杏仁、生石膏、甘草四味藥組成,再如“芍藥甘草湯”就是由芍藥和甘草兩味中藥組成。這種命名方法的好處是,只要記住了方劑名稱也就知道了藥物的組成。但是組成方劑的藥物多了,比方說有十幾味以上,就不能用這種方法了。
張仲景給一些方劑命名很有趣。中國古代星相學有“四象”之說,古時人們將天上的星座分為二十八宿,由于不好記憶,便將其分為四部分,各以一動物的形象代替,稱為四象,指的是東方蒼龍(青龍)、西方白虎、南方朱雀、北方玄武(又稱真武),代表了四個方位。張仲景借用了“四象”的名稱為自己的方劑命名,所以《傷寒論》中有大小青龍湯、白虎湯,真武湯?,F(xiàn)行的《傷寒論》中沒有朱雀湯,所以有的傷寒學者認為這是“脫簡”所致,應(yīng)該補入朱雀湯才算完整。
古代對十個自然數(shù)也有寓意,他們把這十個自然數(shù)與“五行”聯(lián)系起來,一和六為水;二和七為火;三和八為木,四和九為金,五和十為土?!秱摗酚幸皇追絼┙小笆畻棞?,藥物組成中用十個大棗,有人曾對此提出質(zhì)疑:棗有大有小,十個大棗和十個小棗的分量相差很多,究竟應(yīng)該怎樣掌握?其實張仲景用“十”的寓意在于“五和十為土”,十棗湯是治療“懸飲”(即胸水)的方劑,十為“土數(shù)”,取其土能制水的含義。后世還有一首“六一散”,是由滑石和甘草按照六比一的比例組成,“六一散”是一首清解暑熱利濕的方劑,六和一為“水數(shù)”,取其水能克火的含義。這種命名方法巧妙地表明了方劑的功效。古代的五行學說,把五行與人體和自然界的事物廣泛地聯(lián)系起來,如木與東方、青色、酸味以及人體的肝臟等聯(lián)系起來;金與西方、白色、辛味以及人體的肺臟聯(lián)系起來;土與中央、黃色、甘味以及人體的脾胃聯(lián)系起來等等。中藥方劑中有“瀉白散”,一看就知道是清肺熱的方劑;還有“瀉青丸”,是清泄肝火的方劑;當然“瀉黃散”那一定是清泄脾胃熱的方劑了。
還有一些方名表達了病人服藥以后的感覺,宋代《和劑局方》有一首方劑叫“逍遙散”,有疏肝解郁,養(yǎng)血健脾的功效,中醫(yī)認為肝郁則情志不舒,神疲食少,服了這個方劑以后,即可精神舒暢,食欲大增,樂得自在逍遙。
有一首治療風水腫脹的方劑叫做“越婢湯”,這個方名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:傳說越王勾踐突然得了頭昏目眩,渾身乏力、全身浮腫、下腹脹滿、小便不利之疾。請了諸多名醫(yī)治療,不但沒好反而加重,越王大怒下令要斬死諸醫(yī)。并在全國懸賞延請名醫(yī),可是很長時間都沒有人揭榜。這時越王宮中有一個婢女毛遂自薦,愿意給越王治病,可是誰也不相信她會治病。勾踐在眾醫(yī)一籌莫展的情況下只好試一試了,誰知服下一碗湯藥之后,不多時全身輕快,浮腫漸退,病已去了大半。三劑后疾病竟然痊愈。婢女治好了越王的病,不求獎賞,只要求越王赦免眾太醫(yī),使得眾醫(yī)大為感動。這個方子流傳下來就稱為“越婢湯”,一時傳為佳話,后來在張仲景的《金匱要略》中收載了這個處方。
|
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版權(quán)所有. 技術(shù)支持:北方網(wǎng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