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佗,東漢人。一名旉,字元化?;顒佑诠?~3世紀。沛國譙(今安徽亳州)人。早年游學于徐州一帶,因為他兼通數經,通曉養(yǎng)生術,沛國相陳珪和太尉黃琬先后薦舉或征召他出來做官,都被他拒絕了。華佗一生主要在今安徽、江蘇、山東、河南一帶行醫(yī)。漢丞相曹操患頭風病久治不愈, 華佗以針刺法治療,立見成效,因此曹操想留他做侍醫(yī),華佗不愿從命,托辭回家不返,后被曹操殺害。華佗醫(yī)術高超、全面,《三國志》上載有華佗治療的20多個病例,包括傳染病、寄生蟲病、婦產科病、小兒科病、皮膚病、內科病等等。華佗尤長于外科,他創(chuàng)制了麻沸散,施行全身麻醉下的手術治療。他還長于養(yǎng)生,發(fā)明了“五禽戲”,模仿動物動作進行醫(yī)療體育鍛煉。自從有了麻醉法,華佗的外科手術更加高明,治好的病人也更多。他治病碰到那些用針灸、湯藥不能治愈的腹疾病,就叫病人先用酒沖服麻沸散,等到病人麻醉后沒有什么知覺了,就施以外科手,剖破腹背,割掉發(fā)病的部位。華佗在當時已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。他的外科手術,得到歷代的推崇。明代陳嘉謨的《本草蒙筌》引用《歷代名醫(yī)圖贊》中的一詩作了概括:“魏有華佗,設立瘡科,剔骨療疾,神效良多”。可見,后世尊華佗為“外科鼻祖,”是名副其實的。
華佗生平著作多種,均已亡佚,今傳《中藏經》、《華佗神醫(yī)秘傳》等,皆為后世托名之作。他曾把自己豐富的醫(yī)療經驗整理成一部醫(yī)學著作,名曰《青囊經》,可惜沒能流傳下來。
不求名利,不慕富貴,使華佗得以集中精力于醫(yī)藥的研究上。《后漢書?華佗傳》載華佗“兼通數經,曉養(yǎng)性之術”,尤其“精于方藥”。人們稱他為“神醫(yī)”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