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|
您當前的位置 : 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>> 杏林文苑 >> 醫(yī)林聊齋 |
山藥的故事 |
2024年06月14日 |
于鐵成
這是一個傳說的故事:古時候各國混戰(zhàn),一個弱國的軍隊被打敗了,只好逃到大山里面,戰(zhàn)勝國的軍隊把大山團團圍住,斷了他們糧草的來源,想把他們困死。誰知過了很長的時間,山里一點動靜也沒有,圍困大山的官兵以為他們一定都餓死了,所以就放松了戒備。忽然有一天從山里殺出一支軍隊,兵強馬壯殺了他們個措手不及,被圍困的軍隊反敗為勝,奪回了失地。后來一打聽才知道,躲進山里的軍隊,找到了一種植物,它的根莖很粗,一嚼味道很甜,于是人吃根莖,馬吃藤葉,不但沒有餓死反而都很強壯。困在山里的人們給這種植物起了個名字叫做“山遇”,意思是在缺糧的時候遇到的寶物,后來人們進一步發(fā)現(xiàn)這種植物不但可以像糧食一樣充饑,還可以當作藥材滋補人體,所以改名為山藥。
我們無法考證這個故事的真實性,但是山藥在我國食用的歷史有3000多年。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說:山藥原名薯蕷,到了唐代因為唐代宗名豫而改叫薯藥,再到宋朝又因宋英宗名署只好再易其名,才有了現(xiàn)在的山藥之名。受李時珍的影響,這種說法流傳很廣。其實山藥的名稱由來已久,孫思邈在《備急千金藥方》中指出:“薯蕷生于山者,名為山藥,秦楚之間名玉延?!笔硎毢蜕剿巸蓚€名稱在歷史上是長期并存的。
中醫(yī)認為,山藥性甘平、無毒,它具有補脾益腎、養(yǎng)肺、止瀉、斂汗之功效,是很好的進補“食物藥”。在《神農(nóng)本草經(jīng)》中將其列為補虛上品,有“小人參”的美譽。據(jù)《敦煌遺書》記載,遠在唐代人們就曾以山藥為主制成具有重要食療價值的“神仙粥”,為養(yǎng)生之佳品。在山西平遙流傳著一段慈禧光緒西行的軼事,八國聯(lián)軍侵入北京,慈禧光緒逃出出京城,一路驚嚇勞頓,到了平遙城里才吃上一頓好飯,狼吞虎咽飽餐了一頓牛肉,誰知到了半夜又吐又瀉,光緒帝本來就虛弱的身體根本不堪這一擊,慈禧也是渾身上下軟綿綿的,猶如大病一場,隨行太醫(yī)束手無策,只好請來當?shù)孛t(yī),給他們熬了一碗山藥粥,兩人吃了以后,頓覺腹中滋潤舒坦,半個時辰后,感覺體力恢復不少。慈禧太后慢慢地站起來走了幾步,果然身輕氣爽,光緒帝病歪歪的身子也仿佛突然間強壯起來,連聲稱贊這是神藥。
東漢名醫(yī)張仲景非常擅于使用山藥補虛,在《金匱要略·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篇》中說“虛勞諸不足,風氣百疾,薯蕷丸主之。”這是一首以山藥為主藥的補虛方劑,用于氣血兩虛,脾肺不足所致之虛勞,以及胃脘痛、痹癥、閉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等癥。在他創(chuàng)制的“金匱腎氣丸”中,也把山藥作為健脾的重要組成成分。民間流傳的益壽食品“八珍糕”,是用山藥、山楂、麥芽、扁豆、白術(shù)、炒薏米仁、芡實、蓮肉等8味中藥研為細末,和以米粉制成的糕,用于治療老人、小孩的脾胃虛弱,食少腹脹,面黃肌瘦,便溏泄瀉之癥,效果顯著。
現(xiàn)代研究證明山藥含有大量的黏液蛋白、維生素及微量元素,能有效阻止血脂在血管壁的沉淀,預防心血管疾病,有延年益壽的功效。還有降低血糖的作用,是糖尿病人的食療佳品。
|
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版權(quán)所有. 技術(shù)支持:北方網(wǎng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