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|
|
您當前的位置 : 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>> 新聞中心 >> 媒體聚焦 >> 2020年媒體新聞 |
2020-12-23《每日新報》數九寒天話養(yǎng)生 盤點生活中健康之道 |
2020年12月28日 |
《黃帝內經》云:“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坼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己有得,去寒就溫,無泄皮膚,使氣亟奪,此冬氣之應,養(yǎng)藏之道也。”由此可見,在這個階段養(yǎng)生的主要原則應是封藏為本、斂陰護陽、避寒就暖。那么我們就從飲食調養(yǎng)、生活起居和運動調養(yǎng)三個方面來聊一聊數九寒天的養(yǎng)生之道。 又到了一年中吃羊肉的最佳季節(jié) 【冬季相宜食材】 羊肉、狗肉、牛肉、豬肉、黑木耳、黑芝麻、黑米、腰果、核桃、栗子、松子、各類蔬菜、水果等均是冬季適宜食物。 以羊肉為例: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,容易出現手足冰冷、氣血循環(huán)不良的情況。中醫(yī)認為,羊肉味甘而不膩,性溫而不燥,具有補腎壯陽、暖中祛寒、溫補氣血、開胃健脾的功效,所以冬天吃羊肉,既能抵御風寒,又可滋補身體。 【推薦食方】 1.當歸生姜羊肉湯:羊肉250g,切塊,當歸30g,生姜15g。加水煎至羊肉爛熟,去滓取汁服。 2.補中羊肉粥:羊肉250g,切成小粒;大米(或粟米)180g。加水煮成粥。酌加食鹽、生姜、花椒調味食??煞肿?~3次食。 3.核桃抗衰膏:核桃仁200克,黑芝麻100克,松子仁100克,蜂蜜200克,黃酒500毫升。 將松子仁、黑芝麻、核桃仁一同搗成糊狀,入砂鍋中,加入黃酒,文火煮沸約10分鐘,加水1000毫升,煎煮約60分鐘,徐徐加入蜂蜜,攪拌均勻,直至膏成,冷卻裝瓶。每日2次,每次服食1湯匙,溫開水送服。 生活起居應以“收斂封藏”為原則 冬季作息時間應“早睡晚起”,起床的時間最好在太陽出來之后。因為早睡可以保養(yǎng)人體陽氣,保持溫熱的身體,而遲起可養(yǎng)人體陰氣。 冬季保暖應注著重在三個部位 1.頭暖。“頭諸陽之匯”“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”。頭部保暖非常重要,特別是中老年人外出一定注意戴好帽子,防止寒冷刺激引發(fā)心腦血管疾病。 2.背暖。人體背為陽,為督脈循行之所,“寒為陰邪易傷陽氣”。寒冷的刺激可通過背部腧穴的影響引發(fā)內臟疾患、腰酸背痛、頸椎病、腰椎病以及上下肢肌肉及關節(jié)疾病。 3.腳暖。冬季養(yǎng)生以養(yǎng)腎為先,足底乃腎經起始之所。一旦腳部受寒,可引發(fā)腎精腎氣受損、經脈寒凝,導致內臟疾患、血管病變,還可使抵抗力下降,病毒、細菌乘虛而入,引發(fā)外感。因此冬季外出要保證鞋襪足夠保暖;睡眠時可在下肢特別是足部增加被褥;睡前更應經常足浴。 【冬防燙傷】 冬天亦是燙傷的高發(fā)季節(jié),尤其一些冬季才會出現的燙傷風險,需要格外小心。 1.防盥洗燙傷。足浴時水溫應避免過高以防燙傷。有凍傷時也不能突然用熱水盥洗,以防誘發(fā)凍瘡。 2.防被窩燙傷。偏癱、截癱、老年性癡呆癥患者和老人易發(fā)生此類燙傷,他們的肢體皮膚感覺遲鈍,不知閃避,因此他們在睡覺時用熱水袋、電熱毯要控制好溫度,家人要多留心觀察他們的取暖情況,以免燙傷。 3.取暖器燙傷。電暖爐、電暖器等取暖器表面金屬部位在使用時溫度很高,老人和幼童手腳接觸時容易燙傷,家人還須多加照看,注意安全。 【溫度濕度要適宜】 冬季室溫以18℃~22℃較適合,以20℃為理想。若室溫過高,會令人感到悶熱或干熱而頭昏腦漲,萎靡不振。時間長了,還會引起口干舌燥、眼睛干澀。尤其是在北方,室溫過高特別容易引起外感風寒。而室內溫度過低,則會大大消耗人體的熱能,令人感到寒冷,從而引起感冒、關節(jié)炎等疾病。 家庭環(huán)境濕度一般以30%~70%為宜。室內濕度過高,人體散熱就比較困難,令人憋悶難耐。室內濕度過低,空氣干燥,人就會感到口干舌燥,呼吸道干澀難受。同時,冬季應保持勤開窗的習慣,保持空氣流通,避免有害病菌在室內停留。 運動鍛煉需注意體育衛(wèi)生 冬季從事體育鍛煉對增進健康是頗有益處的。但是,如果不注意體育衛(wèi)生,反會給人體帶來損害。因此,冬季運動必須注意體育衛(wèi)生。冬季易患感冒,患感冒或發(fā)燒時,千萬不要從事劇烈運動??傮w上,冬季運動鍛煉需要注意以下幾點: 準備活動要充分。在寒冷條件下,人體的肌肉僵硬,關節(jié)的靈活性差,易發(fā)生肌肉拉傷或關節(jié)挫傷。運動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活動。 運動強度要得當。一般說來冬季運動強度要小于其他季節(jié)。尤其是年老體弱多病者和少年兒童,運動強度一定不要過大。即便是身體較好者運動量也要適當,循序漸進,逐漸增加。 適合冬季運動的項目一般有散步、慢跑、跳繩、體操、太極拳等。 原文作者 湯毅,中華中醫(yī)藥學會膏方分會常務委員,天津市健康管理協會中醫(yī)治未病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委員,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國醫(yī)堂主任醫(yī)師,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,中華中醫(yī)藥學會科學傳播專家,天津市衛(wèi)健委科普巡講專家。綜合整理 新報記者 苗娜 http://epaper.tianjinwe.com/mrxb/html/2020-12/23/content_19056_3780193.htm |
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 版權所有. 技術支持:北方網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