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介紹:
杜元灝,男,1963年12月出生,博士研究生學歷,天津市名中醫(yī),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醫(yī)院主任醫(yī)師、教授,博士及博士后導師,天津市第三批特聘教授,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首席教授、濱海學者,天津青年科技獎獲得者,陜西省“百人計劃”高層次人才?,F任中國針灸學會結構針灸專業(yè)委員會主任委員,新九針專業(yè)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中國針灸學會理事兼學科與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,國家出版基金評審專家,《美國針灸臨床雜志》、《中醫(yī)雜志》等審稿專家。曾公派赴德國海爾布隆針灸診療中心工作,擔任技術指導;作為中組部派遣的援藏干部,赴西藏昌都地區(qū)人民醫(yī)院擔任副院長,榮獲“天津市優(yōu)秀援藏干部”稱號;歷任天津市第12、13屆政協委員,天津中醫(yī)藥大學第一附屬第2,3屆學術委員會委員。
臨床特色:
杜元灝從醫(yī)35年來在治療郁證、圍絕經期綜合征、抽動癥、失眠、周圍性面癱、頭痛、面肌痙攣、嚴重呃逆、重癥肌無力(眼肌型)及痛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;并善于應用 “滯針牽拉筋肉” 針法治療軀體痛癥,針藥結合治療部分疑難病癥。提出“腎精虧虛,腦腎失濟”的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(yī)新病機,創(chuàng)立“調神益腎”針法;認為“腦神失調,肝失疏泄”是郁證的中醫(yī)總病機,創(chuàng)立“調神疏肝”針法;提出 “肝腎不足,筋脈失濟,腦神失調”的抽動癥中醫(yī)病機新觀點,創(chuàng)立“調神舒筋”針法;治療痛癥也非常重視“調神止痛法”的應用。創(chuàng)立“眼口輪匝肌”環(huán)刺、電針和閃罐三步療法治療面肌痙攣的技術方法;電針刺激高位夾脊穴治療三叉神經痛;傳統穴加膈神經、頸3-5夾脊穴及懸雍垂激痛點治療頑固性呃逆;傳統穴加迷走神經刺激點治療失眠;刺上瞼提肌刺激點治療重癥肌無力(眼肌型)。治療面癱時提出急性期72小時時間窗,以解決面神經水腫為關鍵,創(chuàng)立翳風穴刺血法+耳廓迷走神經刺激法+虎杖湯,恢復期加表情肌運動點等;在治療軀體病時常結合肌筋膜激痛點、肌筋膜力線及肌肉運動點等新知識,重視生物力學的應用,均取得了卓越的療效。
學術成就:
杜元灝首次提出了“針灸病譜”及“循證等級與效能等級針灸病譜”的概念,建立16個系統532種循證針灸病譜及210種效能等級針灸病譜,先后被多部教材所引用。在針刺治療中風研究中,發(fā)現急性期腦表面血管高頻率、低振幅的異常舒縮運動現象,并命名為“高速無效/低效振蕩現象”,提出“微血管樞紐學說”,證實了針刺可減輕腦血管的異常運動現象;研究還首次發(fā)現針刺可將血管新生的時間提前到發(fā)病后12小時。在滯針“筋肉牽拉”針法中,依據肌筋膜對應力反應的滯后現象,首次提出了該針法操作的量學要素為保持牽拉1分鐘。先后主持并參與科研項目30余項,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項,科技部“十一五”科技支撐計劃1項,省部局級課題6項;獲科技獎勵25項,其中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3項;榮獲天津市第八屆青年科技獎。主編全國中醫(yī)院校規(guī)劃教材4部,作為副主編和編委先后參與編寫國家規(guī)劃教材6部;主編專著10部,主譯國外著作3部;發(fā)表學術論文200余篇。
學術思想:
杜元灝一直工作在針灸臨床、教學和科研一線,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學術思想體系。
1. 研讀經典,必須重視時空和醫(yī)理
杜元灝非常重視中醫(yī)經典著作的研讀,并強調研讀經典,要重視歷史時空和有關的醫(yī)理,更要在臨床實踐中去認識與解讀,決不能望文生義或僅從文理上去理解。
2.針灸治病,調節(jié)為屬性特征
杜元灝認為針灸治病的作用實質是“啟動”、“促進”、“調整”,而不是外源性物質的補充,是依靠促進、激發(fā)機體自身的調節(jié)功能和自我康復能力,使機體從病態(tài)向正常生理狀態(tài)轉歸。針灸的作用性質就決定了它的作用峰值(最大效能)是有限的,不可能跨越人體自身調節(jié)功能的極限值,這就是針灸作用的“效能有限性”。這一觀點被納入統編教材。
3.病分兩類,陽位與陰位分治
杜元灝提出針灸臨床應“病分兩類,分別診治,理論范式上以‘五體診療’指導軀體?。栁徊。?,以‘經絡-腧穴’指導內臟病(陰位?。?rdquo;的學術觀點。
4.創(chuàng)建病譜,正確把握適應癥
杜元灝認為針灸療法有其適應癥,并非“包治百病”,因此,必須認真研究其適應癥。他主持了科技部“針灸適宜病癥研究”,成果多次獲獎,并被多部教材所引用。
5.重視腦神,創(chuàng)調神系列針法
根據《靈樞》“神動則氣行”的觀點,在針灸臨床中,杜元灝非常重視腦神在有關疾病發(fā)病中的作用,強調調理腦神是治療心理、心身、痛癥和精神行為障礙等疾病的關鍵,創(chuàng)立了以“百會、風府”為調理腦神主穴的系列調神針法。
6.中西合參,優(yōu)勢互補彰療效
杜元灝倡導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,應充分運用現代解剖學、生理學、病理學等多學科知識,以創(chuàng)新針灸學的理論和技術方法。提出了針灸學應劃分為“傳統針灸學”和“現代針灸學”兩大分支;提出“腧穴多態(tài)性及針灸理論多態(tài)性”的觀點;并初步建立了現代針灸學的知識體系框架。
|